close
官方臉書

舊金山市區,鄰近市場街的巷子裡,一棟毫不起眼的大樓卻蘊含生物科技創新的爆炸性可能,從人工犀牛角、人造蝦、酵母菌製造的人工皮膚等,這是 IndieBio,世界第一個生物醫學加速器,提供生技新創公司指導、實驗場地和種子資金。 

 

 

IndieBio 成立於 2014 年,由知名投資機構 SOS Venture(SOSV)所支持。SOSV 是一個具有 2.5 億美元、全球性規模的創業加速器,旗下最為台灣所知的,是位於深圳的硬體加速器 HAX,輝煌成果包含培育的新創團隊生存率高達 97.5%,四十多個專案成功眾籌,其中 5 個募資超過 100 萬美元。

SOSV 延續「主題加速器」的模式,在美國舊金山及愛爾蘭柯克(Cork),設立 Indiebio──專注「功能性食品」和「生物醫學領域」的種子加速器,每年接受兩次申請,分別是春季及夏季,培訓為期 3 個月,提供完善的合作夥伴網絡,比如法律諮詢、人力資源、市場營銷、會計財務方面的支持,而入選團隊也能獲得總計 25 萬美元資助,包含 5 萬現金及 5 萬美元實驗費用,以交換 8% 的股權,另支付 15 萬美元可轉換短期債券(Convertible Note,等同提前購買團隊下一輪融資後的股份,但享有 20% 的折扣)。

加速器的概念自 2005 年矽谷創業教父 Paul Graham 創辦 Y Combinator(簡稱 YC),及 2007 年 TechStars 成立後,這種「快速輔導新創團隊做出受市場歡迎的產品或服務,藉由 Demo day 和資本市場媒合」的模式,席捲了全世界,至今全球約有三千多間加速器,也促使新型創業生態圈的形成。

這歸因於加速器共榮的模式。它招攬徵信社團隊進駐後,以較少資金來換取股份,因此當創業公司經由培育而發展壯大時,加速器的投資回報也隨之豐厚。

以 YC 為例,他最著名的就是培育出獨角獸公司──Dropbox、Airbnb,名利雙收的同時也建立起「品牌效應」,獲得的資源跟關注更多,易吸引優秀團隊進駐,而每季的 Demo Day 也成了新創圈的大事,世人皆引頸企盼令人驚豔的產品,當中不乏指標性的投資者,因此資金較容易取得、生存率也高,那麼一旦團隊將來 IPO 或者被購併時,早期投資者(無論是加速器,或者種子輪創投)都能獲得不錯的回報。

這種層層互利的網路模式興起,加速了創業生態圈和聚落的形成,也形塑城市文化和創新氛圍,因此有人形容頂尖加速器像是「常春藤名校」,無論是篩選機率、校友網絡、業師、資金、對地域的影響都很相似。

然而,當徵信公司加速器愈來愈多,資源(尤其是業師網路)被稀釋了,因此近幾年趨向專業分化,比如能源科技類 Cleantechopen、金融科技 FinTech Innovation Lab,都是選定一個題材,從業師、課程安排、人脈網絡、特殊設備需求等做垂直整合資源,讓新創團隊得到最切實的幫助。

 

培訓種類包羅萬象

IndieBio 順應這股潮流,強化了幾項特質:首先是業師陣容,招募包含個人基因組學和生物技術公司「23andMe」聯合創始人 Brian Naughton,哈佛大學遺傳學教授、人類基因組計劃負責人 George Church,提供分析和實驗技術平台服務「ScienceExchange」首席執行長 Elizabeth Iorns,其他像是分子生物、藥物、生物經濟學、設計學等經驗豐富的導師提供諮詢。此外,IndieBio 特聘生物駭客運動先驅,同時也是灣區 3 間生物科技孵化器的創始人──Ryan Bethencourt 擔任專案執行長。

而生物科技強調實驗驗證,因此 IndieBio 提供的不僅是工作場地,還包含配備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和化學等實驗設備的實驗室,必要時,還能向外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實驗室連結。

此外,IndieBio 還和實驗外包服務公司 Transcriptic 合作,提供培訓團隊等值於 6 萬美元的服務。Transcriptic 是雲端服務的生物實驗室,提供快速且低成本的產品測試路徑,它配備完整軟、硬體,顧客只要遠端設定,就能由機器人和虛擬化技術來進行生物醫藥實驗跟紀錄,因此對於新創團隊而言,不須購買昂貴設備,也省去近 70% 從事基礎實驗的時間,更專注在重要的研究設計。

當然,不免有人將 IndieBio 和 Y Combinator 做比較。的確,世界頂尖加速器 YC,自 2013 年以來開放更多生物科技新創的計畫(上述 Transcriptic 即為畢業校友)。YC 挾盛名優勢,有廣大業師、校友網絡資產,加上強調「互助」的文化,在創業圈裡形成龐大的力量,而且經營已久,結業團隊的成敗大多已定,YC 在培訓成效上,確有可估量的紀錄讓人信服。反觀成立不到 3 年的 IndieBio,結業團隊多在早期階段,前途未知。

針對這樣的比較,IndieBio 的專案執行長兼投資合夥人──Ryan Bethencourt 並不擔心,畢竟他們提供幾近 YC 兩倍的資金,就是希望補足早期資金缺口,讓新創公司度過前期的「死亡幽谷」(Valley of Death)。他們還附加完善的實驗室、辦公空間,他相信這些資源足以吸引優秀的生技創業團隊進駐。

兩年多來,IndieBio 培育了 42 間很炫的公司。像是人造食物類──New Wave Foods 研發人工海鮮,第一個產品是人造蝦,它藉由蝦攝取的食物──藻類中提煉出蛋白質,將它打碎混和接近蝦的口感和營養成分。根據曾在產品發表會上試吃的記者表示,新產品的口感、味道和真正蝦子相距不遠,即使尚未商品化,人工蝦已得到 Google 餐廳訂單。而 New Wave Foods 後續計劃研發魚翅、扇貝和鮪魚,希望以人造食物來提供更健康無污染的食物。

官網

(Source:IndieBio

其他功能性食品還包含人工蛋白公司 Clara Foods,它是 IndieBio 第一家成功融資的新創公司,募得 175 萬美元。公司理念是不以動物為蛋白質來源,因此避免沙門氏桿菌和禽流感的侵襲,同時也減少土地和用水量。

生技醫藥類則呈更多樣性發展,比如基因合成 Genesis DNA、仿生腎臟 Qidni Labs、神經影像解析軟體 Truust Neuroimaging、促使傷口癒合的工程細菌繃帶 Bioloom 等。

值得一提的是,2015 年台灣團隊 Nerd Skincare 也加入培訓。Nerd Skincare 原通過「台灣創新創業中心(Taiwan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Center,TIEC)」駐矽谷團隊的選拔,後經由推薦申請進入 IndieBio 加速器,並獲得當梯次最高 100 萬美元投資 。

團隊主要是將生物工程、奈米科學應用在美容上。以往治療青春痘的方式會採用水楊酸、過氧化苯,破壞整個皮膚微生物生態來達到治療目的,但常造成過度刺激。而 Nerd Skincare 會先採樣顧客皮層,定位出個人細菌及微生物的特有組成而客製化產品,藉由滋長好菌、抑止壞菌的方式來治療痤瘡,且經由實驗證明,療效較其他產品快了 3 倍。

即使發展時程短暫,但 Nerd Skincare 已經在市場上建立起 Traction(意指受消費者歡迎的牽引力,是評估發展的重要參考),交出漂亮的成績單,同時也讓 IndieBio 對台灣生技研發能力刮目相看,據悉, 2016 年度已有多組台灣團隊入選培訓,整體素質深獲好評。

 

為新創團隊爭取更高存活率

IndieBio 稱得上先驅,畢竟在風險投資領域裡,長久以來科技(尤其是軟體)攫取最大的資源跟關注,現今能足以與之抗衡的,就是生物醫療類。的確,根據全球資本市場調查公司 VentureSource 統計,2015 年美國生技類(Biotech)風險投資高達 89.5 億美元,較 2014 年第四季成長的 25%,為近十年來的新高。

而現今生技環境已不再侷限傳統藥物研發或大型醫材,存在更多想像如機器人、人工智慧、雲端數據、腦機介面、基因編程、仿生器官……這可以從 Google Ventures、Founders Fund 和 Peter Theil 的 Breakout Labs 這些指標性機構投資的資金跟選項看出端倪。

然而,生技、醫藥及醫材領域畢竟和其他新創事業本質上有些不同禮物專賣店,法規更嚴謹、人體驗證程序縝密,相對投資金額、時程拉得更遙不可及,因此進入門檻高、考量跟布局須更縝密,新創團隊幾乎是不可能有資源足以支撐,而創投也往往因為風險過高而駐足不前,造就如今大廠雄霸市場、新創公司不是被購併就是死亡。

針對生物科技的爆炸性發展,Indiebio 專案執行長 Ryan Bethencourt 在 2016 先鋒節(Pioneers Festival)闡述了願景:

「我們希望未來每個人都能擁有良好的食物、乾淨飲水,用最少的成本,就能養活世界最底層、資源最缺乏的 10 億人口。並且藉由大數據、基因組學、生物材料及診斷的演進,將健康生命期拉長。

但這需要更多專家(教授、博士後、博士等)願意走出學術象牙塔,致力解決棘手的問題,事實上,現在很多生物駭客也致力建立生物科技的基礎工具,讓大家共享且協作免費法律諮詢,降低創業門檻。

Indiebio 目的就是提供資源跟媒合,讓更多生科人投入創新,即使公司發展壯大,創始人仍能保有公司所有權。那麼,當創業生態圈不一樣時,一些過去僅投資軟硬體科技的創投業者,會更願意承擔風險而注入資金。」

當然,生醫創業仍存在較高的難度跟限制,尤其新藥或治療儀器都必須以最高標準加以審核,但 IndieBio、YC 和其他創投所關注的,是更創新、多元的醫療輔助科技(比如體內藥物遞送機器人),並非根本的醫療技術(如新藥物)。最重要的是,它們將改變資本生態鏈,藉由種子加速器提供資源,迴避以往必須依附大廠才能發展的困境,也為新創團隊爭取更高的存活率,激發更豐富而多樣的創新可能。

註:本文特別感謝台灣創新創業中心執行長王南雷博士協助。

(首圖來源:IndieBi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丁小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